新闻中心
特别报道
《中国企业报》两会特别策划 | 周育先:践行党和政府对国企的要求 打造“国之大材”良好形象
时间:2022-03-12  来源:中国企业报  点击:7247

两会特别策划

2022年是国企改革三年行动的收官之年,今年全国两会期间,李克强总理在《政府工作报告》中对国有企业提出要求,中国建材集团作为中国建材领域唯一的央企,如何发挥好央企龙头带动作用尤为关键。对此,《中国企业报》采访了中国建材集团党委书记、董事长周育先。

下面一起去看看吧  

中国建材董事长周育先:

践行党和政府对国企的要求 打造“国之大材”良好形象

中国企业报记者 梁隽妤

今年全国两会期间,李克强总理在《政府工作报告》中对国有企业提出要求,对此,《中国企业报》采访了中国建材董事长周育先。


中国建材集团


1 国有企业产业链供应链支撑和带动能力


关于《报告》中提到,要促进国企聚焦主责主业、提升产业链供应链支撑和带动能力。中国建材董事长周育先表示,聚焦主责主业、提升产业链供应链支撑和带动能力是中央企业的应尽职责。自2020年以来,习近平总书记在不同场合多次提及“国之大者”,明确要求对“国之大者”要心中有数。中国建材集团当时就提出,要以持续创新为动力,心系“国之大者”、打造“国之大材”,为推动构建新发展格局发挥更大作用,作为建材领域的唯一央企,要把中国建材集团事业融入党和国家事业大棋局,主动担当作为,要积极解决“卡脖子”技术壁垒,保障产业链供应链安全;要面向国民经济主战场推进材料产业化,惠及大众民生。

周育先介绍说,中国建材与中国商飞合作,瞄准大飞机等国家重大战略需求,推进大飞机复合材料专项,获得CR929大飞机三个机身部段供应商资格。围绕氢能储运材料、碳纤维复合材料、低碳技术,与中科院、中国石化、航天科技等开展联合攻关。今年2月12日,国家玻璃新材料创新中心正式成立,为中国建材集团再添国家级创新平台,他说,这也是中国建材“国之大材”在玻璃新材料领域打造世界一流协同创新平台的重大举措,将进一步助推我国玻璃新材料产业创新发展,从“跟跑并跑”真正转变为“领跑”。刚刚成立的玻璃新材料国家制造业创新中心,已汇聚80家企业、高校院所等创新主体和生产企业,形成从玻璃研发到设计到工程“一条龙”市场化、产业化链条。


国家玻璃新材料创新中心

中国建材集团积极推进商业模式创新,为客户为社会大众创造增量价值,推动实现共赢多赢。比如,以“水泥+”模式带动骨料、商混等业务收入不断增加,并走生态优先、绿色低碳之路,推动材料工业资源综合利用、协同处置垃圾、余热发电、复垦还绿等全产业链运营,惠及政府、企业、社区、居民等各方。再比如“我找车”智慧物流平台注册车辆超过80万辆,业务上线量2.5亿吨,商品交易总额170亿元,合作企业近千家,为工厂、物流承运商、货车司机解决物流运输调度效率低、运输成本高、运输管理困难、货物安全难保证等难题。


“我找车”智慧物流平台

中国建材集团积极构建制造业创新生态系统、提升国家战略科技力量,集团发布首批对外转化科技成果清单,中国建材总院、中材高新9项C类成果实现对外转化;与山东大学合作打造国家级人工晶体双创基地,探索“研究院+产业园区+基金+创业公司”四位一体发展路径,已入住上下游20多家企业,形成了产业链协同发展体系。

2 推进科技创新 促进产业优化升级


周育先表示,在总理的《报告》中关于“推进科技创新,促进产业优化升级”的工作,也是中国建材集团长期努力的方向。中国建材集团目前拥有26家国家级科研院所、3.8万名科研人员等雄厚的科研实力,有7项业务规模世界第一的产业优势,获7项国家科技进步一等奖、4项中国工业大奖,形成有效专利累计达1.76万项,去年也入选国资委打造中央企业原创技术策源地名单。

中国建材集团坚持长期主义的产业投资理念,摒弃挣短钱、快钱的心态,做规模化之后的产业收益。加强资本流动和收益收缴,开展股权运作,促进国有资本合理流转,逐步提高收益收缴比例,并将分红收益全力投入到科技创新成果产业化转化上,实现经营业绩“反哺”科研成果产业化。同时中国建材还吸收外部资源,以开放共赢心态引入金融思维做产业投资。2021年,集团联合国家部委母基金、兄弟央企、地方国资平台、产业链合作伙伴、金融合作伙伴等联合发起成立首期150亿元的新材料基金。这是中央企业中新材料领域规模最大的产业基金,聚焦新材料产业科研扶持和市场转化,助力打通成果转化“死亡谷”,优化新材料产业创新生态。目前已推动中复神鹰、山东天岳2家相关企业完成科创板上市,助力进一步推进产业化布局。


2021年10月27日,中建材(安徽)新材料产业投资基金第一次合伙人会议顺利召开

中国建材集团坚持科技攻关,攻克了一批“卡脖子”技术。碳纤维复合材料、辐照石英玻璃用于天和核心舱,非线性光学晶体KTP用于“墨子号”量子通讯卫星实现核心功能;高强度玻纤、可加工云母陶瓷应用于神舟系列、空心玻璃微珠作为固体浮力材料用于蛟龙号;攻克高放核废液玻璃固化世界难题,助力实现我国高放废液处理能力零的突破;低热水泥筑牢白鹤滩水电站大坝安全屏障,川藏线工程专用水泥通过试用验证;瓷芯复合绝缘子用于特高压输电工程服务国家电网,集团一大批“卡脖子”技术服务保障天问一号、空间站等国家重大工程。去年,我们的石英玻璃荣登探月成果展,绿色功能建材等4项成果荣登“十三五”科技成就展,得到了党和国家领导人的高度肯定。


探月成果展上,中国建材集团为嫦娥五号配套材料接受检阅

中国建材集团积极落实创新成果产业化,实现了一大批新材料工业化量产。多个系列高性能玻璃纤维产品量产化,满足电子信息产业、新基建领域对关键材料的技术需求;攻克8.5代TFT-LCD玻璃基板关键技术并稳定量产,实现了我国高世代液晶玻璃基板“零”的突破,荣获国资委“2019年十大创新工程”;百吨级T1000、千吨级T700/T800高端碳纤维成套技术自主可控,西宁万吨碳纤维生产基地投产、荣获2021年央企十大工程;百余款全系列风电叶片产品满足陆地、海上不同场景需求;还有中性硼硅药用玻璃、发电玻璃、图像光导识别材料、氮化硅陶瓷、锂电池隔膜、人工晶体等一大批新材料工业化量产,成为助力国家战略创新的行业平台和重要力量。


创新驱动实现新材料业务蓬勃发展

3 国企改革三年行动 加快国有经济布局优化和结构调整


今年政府工作报告突出强调了要完成国企改革三年行动任务。周育先对此表示,2022年是国企改革三年行动的收官之年,对于中国建材来说,改革任务的全面完成势在必行。中国建材引进各类社会资本开展合资合作的同时,也从加强产业链合作、培育壮大新增长点出发,通过市场化方式,开展对民营企业的参股投资,深化混改与加快国有经济布局优化和结构调整是同步进行的。

“如果把科技创新比作企业发展的引擎,那么改革就是必不可少的点火器。”周育先如是说。“国有资本投资公司是我们改革发展的纲。”2016年中国建材和中国中材重组为中国建材集团,2018年12月新企业被确定为国有资本投资公司试点;2019年9月,试点实施方案获批复,以资本投资体系化变革推进国有资本投资运营机制落地,实现从管企业向管资本、从建筑材料向综合材料、从本土市场向全球布局的“三大转变”。其中,总部是改革发展的“火车头”,负责产业投资战略制定、产业资源调配,同时打造投资管理闭环体系。


中国建材集团拥有9项国企改革试点

中国建材对集团现有二级企业、产业公司首先实施资本布局优化,构建边界清晰、具有产业链控制力的主产业平台,并开展股权运作,加快上市公司同质业务整合,促进国有资本合理流转,逐步提高收益收缴比例,并将分红收益全力投入到新材料的成果转化上,以实现基础建材反哺新材料产业发展。吸收外部资源、推动开放共建也是中国建材集团资本生态构建不可或缺的部分,去年年7月150亿新材料产业投资基金的设立便是重要尝试,11家合作机构实现了顶级机构的全覆盖。

2021年10月,中国建材落实国务院国资委和证监会批复要求、解决同业竞争,有效推动工程技术服务产业链的价值重塑和布局优化,完成工程板块4家企业资产交割和管理对接,进一步巩固了水泥工程全球第一的地位。紧接着12月,进一步优化基础建材业务布局,整合中国建材集团将旗下优质水泥企业的中联水泥100%股权、南方水泥99.93%股权、西南水泥95.72%股权、中材水泥100%股权注入上市公司天山水泥,交易规模981亿元,为A股历史上交易规模最大的发行股份购买资产项目;完成整合后的新天山水泥市值约1200亿元,成为全球业务规模最大、产业链完整、全国性布局的水泥公司。


水泥窑协同处置生产车间

周育先说,党中央围绕应对世情国情党情而提出的思想主张、确立的重大战略、完善的重大制度、推进的重大工作,都是国之大者。中国建材集团要自觉承担国家队和顶梁柱的国家责任、政治责任、经济责任、社会责任。集团提出了“材料创造美好世界”的企业使命,是中国建材集团希望在更大范围、更高层次履行好央企责任,展现心系“国之大者”、打造“国之大材”良好形象的具体行动。

企业名片

中国建材集团是全球最大的综合性建材产业集团、世界领先的新材料开发商和综合服务商,水泥、商混、石膏板、玻璃纤维、风电叶片、水泥玻璃工程技术服务等7项业务规模居世界第一;超薄电子玻璃、高性能碳纤维、锂电池隔膜、超特高压电瓷等多项新材料业务国内领先。

地址:北京市海淀区远大南街6号院3号楼
电话:010-68138899(总机) 010-68138866(传真)邮编:100036 Email:ccgcinfo@ccgc.com.cn
版权所有:中国复合材料集团有限公司
技术支持:中研网 ICP备案号:京ICP备15045309号-1